close

蝙蝠俠系列是早期少數由漫畫改編的電影,一直到1989年由提姆‧波頓擔任導演,將此系列帶入現代世界。

這一部起身砲最成功的當屬導演跟選角兩項,提姆‧波頓本身的晦暗、影像化風格跟蝙蝠俠的形象不謀而合,加上麥可基頓用他的堅毅下巴(蝙蝠俠露最多的地方)演出第一代深入人心的黑暗英雄,配合傑克尼克遜的小丑,我一直認為傑克先生真的連化妝都不需要,他露出那種陰陰的笑容,配上身體傾斜一邊,右手斜掛在身前左揮右揮,根本就是小丑上身。

第二集還是維持一貫波頓基調,外掛的壞蛋是良家婦女變身成媚惑貓女的蜜雪兒菲佛,那股子媚勁,kill me tender, please;附贈丹尼狄維托的企鵝一隻,比起傑克的小丑,我更懷疑還有誰可以演出更神似的企鵝來,身高,身高就把全世界的演員都幹掉啦。本來以為從此我們可以幸福的一直擁有黑暗英雄,沒想到從第三集起一切都變了。

第三集雖然鬼扯蛋,方基墨+金凱瑞至少還挽救了蝙蝠俠被直接丟到垃圾桶的命運。(什麼?你問我克里斯歐唐納、妮可基嫚還有湯米老李瓊斯?嗯...............)

第四集,真他,馬的總統不能好好幹,一定要這樣不被幹不爽嗎?對不起,我認真了。這電影給我的感覺就這樣,明知沒什麼好期待的,還是忍不住想:給他個機會吧。結果不出預期,想想自己還真是個白痴,會去相信另外一群白癡。

就這麼將近十年過去,感謝上天,有諾蘭兄弟。

2005年開戰時刻,一舉將蝙蝠俠擺上類型電影頂層的位置,諾蘭兄弟解釋了蝙蝠俠的個性緣由,連結起他跟周邊人物的關係,也第一次在蝙蝠俠的電影裡面沒有出現漫畫中的任何一個經典反派角色,反而以日本影武者集團來代替,或許也因此,雖然站到了頂層的位置,對我來說,好像還少了點什麼味道。終於,2008年,我們又看見了希斯萊傑的小丑。

從電影名稱到角色份量到傳統正邪位置分配,要說小丑是配角,還真沒有話可以反對,甚至大家都預測今年奧斯卡的最佳配角已經頒出去了,我只有兩個字:who care?

電影開場,畫面拉進來,帶著小丑面具的銀行搶匪一個把一個幹掉,理由是,老大說:這樣分錢的人少一個。你對這樣的邪惡開始感到一些寒意,最後剩下兩個匪徒,終於有人發現,不對,這樣下一個不就是我?正準備舉槍把前面一個傢伙幹掉,一輛巴士破牆倒車進來把他給撞翻了。最終剩下的匪徒側身,右手微舉,擺頭,轉過頭來,縱然戴著面具,你不禁倒吸一口氣,雞皮疙瘩一顆一顆冒出來,你感到害怕。透過螢幕,你還是感到這傢伙的危險跟瘋狂。

也許小丑的瘋狂行為跟危險想法都是劇本跟漫畫本身給的,但是希斯萊傑不只是活生生的把小丑帶到螢幕上,他根本是縱身一躍,跳進了小丑這個咖裡面。那個咋舌的小動作,輕皺眉頭的表情,刻意誇張的微笑,在在讓你不寒而慄,從骨子裡面冷出來。

感謝上天,也憎惡上天,我們(曾經)有過希斯萊傑的,小丑。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hisnate 的頭像
thisnate

書房 。

thisn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